首页 > 市情 > 历史

张家界历史悠久,早在新时器石代,其境内澧水两岸就有人类活动了。

商周时期地属荆楚,春秋战国为楚之黔中地。

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置郡县,张家界一带属黔中郡慈姑县,县治在慈利县官塔坪(今蒋家坪乡太平村)。

西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,分黔中郡为武陵郡,析慈姑县为孱陵县、充县(今桑植县、永定区、武陵源区和慈利三官寺及湖北鹤峰等地)和零阳县。

三国时期,吴永安六年(公元263年),适逢嵩梁山裂,千仞石壁洞开一门,吴王孙休以为吉祥,遂改嵩梁山为天门山,同时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(郡治在张家界永定区),析充县增置娄中县(县治在今慈利三官寺乡)。

西晋太康四年(公元283年)废充县、改置临澧县。

南北朝时期,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(公元467年),武陵、天门郡属荆州。

西魏恭帝二年(公元555年),罢天门郡置澧州。北周建德四年(公元575年),废娄中、临澧两县置崇义县,又新置北衡州。

隋文帝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改北衡州为崇州,更零阳县为慈利县,与崇义县同隶于崇州。隋炀帝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废崇州,改澧州为澧阳郡,辖六县:澧阳、石门、孱陵、安乡、崇义、慈利。

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置澧州澧阳郡,统辖六县,慈利与崇义县(今永定、武陵源区与桑植县)归其所辖。

五代时期(公元907—960年),今张家界全境属楚国管辖。

宋太祖乾德元年(公元963年),今张家界全境属澧州澧阳郡,曰慈利县,在今桑植县设安福寨,在今永定区大庸所设武口寨,在武陵源区设索口寨。

元至元十四年(公元1277年),改置澧州路总管府,所辖四县(慈利是其中之一,既今张家界市全境),并在今永定区茅冈置茅冈都元帅府。元成宗元贞元年(公元1295年)升慈利县为慈姑州,复名慈利州,辖四县,辖今张家界全境。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(公元1364年)改澧州路为澧阳府,辖四县,罢安定、柿溪两州。

明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,降慈利州为大庸县,隶属于澧州府。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,迁慈利属常德府。洪武十二年(公元1379年)迁永顺羊山卫城于大庸溪之阳,更名为大庸卫。洪武二十二年(公元1389年),改大庸卫为永定卫。洪武二十三年,在慈利九溪设九溪卫,两卫皆属湖广都使司。

清雍正八年(公元1730年),桑植与茅冈土司相继改土归流,升澧州为直辖州,辖安乡、安福、石门、慈利等四县,同时废永定、九溪两卫,新设安福县(辖今永定区、武陵源区与桑植县区域)。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割原九溪卫麻寮所并入溶美司,置鹤峰州,属湖北省宜昌府;割安福所与桑植司地置桑植县,属永顺府。分慈利十、十一、十二、十三都及八、九、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及永顺部分地方和原茅冈司地方置永定县,隶属澧州。

民国五年(公元1916年)大庸、桑植、慈利县属辰沅道。民国十一年(公元1922年)大庸、慈利、桑植三县直属省辖。民国二十三年(公元1934年)11月24日,贺龙、任弼时、肖克、关向应等,领导红军二、六军团解放大庸县,建立中华苏维埃湘、鄂、川、黔革命委员会。民国二十四年(公元1935年)红军长征,湖南省建湘西绥靖处,管辖慈利、大庸、桑植、临澧、石门、澧县等6个县,专员办事处设在慈利县。

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(公元1938年至1949年),湖南全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,大庸与桑植属第八督察区,专员办事处设在永顺;慈利县属第四督察区,专员办事处设在常德。

1988年至1990年(农历已巳年至辛未年)经国务院批准,成立大庸地级市,辖慈利、桑植两县和永定、武陵源两区。1994年4月4日,经国务院批准,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,仍管辖永定、武陵源两区和慈利、桑植两县不变。

1949年解放后至1988年,慈利县属常德专区;大庸、桑植两县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属永顺专区,后划归湘西苗族自治区,1957年9月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

1985年5月24日,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庸县级市。1988年5月18日,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庸地级市,辖永定、武陵源两区和慈利、桑植两县。1994年4月4日,经国务院批准,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。因境内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而得名。

在线
咨询

在线客服服务时间:8:30-18:00

张家界旅游服务热线:

    400-883-1111

客服
热线

400-883-1111
7*24小时客服服务热线

关注
微信

关注官方微信